新医改中县医院能力建设思路--第三部分 应对措施

1    应对措施

“强基层”是本轮医改的目标之一。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当中,县级医院是联系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枢纽。将县级医院作为医改的突破口,是保基本、强基层的医改需要,也是降低看病费用的总体需要。结合新医改、十二五规划相关政策要求,探索出新医改背景下县级医院管理的新思路,并通过县级医院能力建设,保障新医改确定的政策得到落实,使群众在新医改中得到实惠。

1.1   拓展医疗服务范围, 提高服务质量

要落实新医改政策中的以病人为中心原则, 树立和培养服务意识, 深化服务质量, 在提高技术的同时, 紧抓医院营销。新医改提出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 疗服务体系, 小病和康复会转到社区和基层卫生院, 公立综合性医院在提高医疗技术以更好地解决危重病、疑难杂症的同时, 还应该把医疗服务从疾病诊治延伸到预防疾病、健康促进、提高生命质量等方面, 积极拓展医疗服务范围, 发展特色服务。
1、发挥优质医疗资源辐射作用, 在带动基层医疗水平 提高的同时, 增加业务收入。
建立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市三级医院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流动的长效机制,使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
2、 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扶持, 有效缓解“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 提高患者满意度。
大力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是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的重要举措, 落实新医改的要求, 帮助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促进城乡卫生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
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帮扶指导和人员培训,探索建立县级医院向乡镇卫生院轮换派驻院长和骨干医师制度,通过开展纵向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流动的长效机制,使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
3、发挥在健康教育普及、宣传、服务等方面的生力军作用, 提升医院形象。
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 医疗卫生机构及机关、学校、社 区、企业等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加强健 康、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以各项实践活动为载体, 深入农村、边远山区、社区, 面向患者及其家属、 农村医疗弱势群体等重点人群进行义务诊治, 并定期举办各种公益讲座和宣传活动。

1.2   加强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发挥人力资源价值

控制人力成本, 首先要树立用人的成本观念, 抑制增人 冲动。可以通过合理设置科室, 科学核定人员编制, 在保证 医院所担负的医疗、预防、教学和科研任务完成的同时, 避免人员浪费, 降低人力成本。还可以通过对科室实行全面的成 本核算, 用经济杠杆抑制增人冲动, 使各科室从内部调整人力配备, 合理使用人力资源, 做到满负荷工作, 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
新医改方案指出, 据县级医院功能、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情况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人员编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制订和完善编制标准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县级医院编制备案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县级医院按国家确定的通用岗位类别、等级和结构比例,在编制规模或备案编制内按照有关规定自主确定岗位。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医院对全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制度。落实县级医院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择优聘用。结合实际妥善安置未聘人员。推进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完善县级医院卫生人才职称评定标准,突出临床技能考核。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加强人员绩效考核,健全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分配机制,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

1.3   充分发挥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支撑作用


发挥信息辅助决策和技术支撑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管理、诊疗规范和日常监管有效融合。按照统一规划,依据相关的医疗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县级医院信息系统,与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逐步实现互联互通。改善县医院就医流程,保障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县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





–EOF–
by ShawnShi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