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最好的AI,是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请各位先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成功的医疗AI解决方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很多人可能会想象出一个独立的、酷炫的“AI驾驶舱”界面。医生坐在这个界面前,像一个指挥官一样,与AI进行对话,获取各种智能分析和建议。
必须告诉各位,这种想象,在99%的临床场景中,都是完全错误的。
为什么?
因为它引入了一个医生最痛恨的东西——“额外的步骤”和“界面的切换”。
一个临床医生的心智资源和时间,是极其宝贵的、被高度碎片化的。他的工作,是在一条湍急的、由HIS、EMR、PACS等多个系统构成的“信息河流”中,奋力地进行着“多任务漂流”。
在这条河流中,任何一个要求他“跳出当前河流,去到一个新的池塘里”的操作,都是对他工作流的“侵入”(Intrusion)。每一次“侵入”,都意味着一次注意力的打断,一次心智负荷的增加,一次时间的浪费。
哪怕你的“AI池塘”里有再美妙的风景,只要“跳过去”这个动作本身足够麻烦,医生们就绝不会去。
所以,我们必须建立我们用户体验设计的“第一原则”:
最好的AI,是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不应该是一个需要你“刻意访问”的、独立的新系统。它应该像一个“智能插件”一样,被无缝地“嵌入”(Embedding)到医生已经习惯、每天必须使用的那个核心系统(通常是电子病历EMR)中去。
我们的设计目标,是“嵌入”而非“侵入”。我们要做的,不是给医生一条新的“河流”,而是让我们AI的能力,像水一样,渗透到他原有河流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让他觉得,这条河“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部分:认知负荷最小化 —— 体验设计的核心目标
要做到“无缝嵌入”,我们所有具体的设计决策,都应该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最小化用户的“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
认知负荷,简单来说,就是用户为了完成一个任务,需要在大脑中处理的信息量和付出的思考努力。认知负荷越低,体验就越“流畅”、“轻松”。
在医疗AI的设计中,我们要从三个层面,去系统性地降低医生的认知负荷。
层面一:操作成本最小化 —— “让每一次点击都有意义”
- 反面教材: “弹窗式”交互。医生正在专心书写病历,AI突然“Duang”地弹出一个硕大的窗口,用一个花里胡哨的图表,给他一个他并不需要的建议。这是一种极其粗暴的、高成本的交互。
- 正面设计: “在场”(In-context)的、非干扰式的交互。
- 场景: 医生正在为一位有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开具医嘱。
- 设计: 当医生在医嘱录入框里,输入了某个对肾脏有潜在毒性的药物名称时,系统不会弹窗。而是在那个输入框的右下方,出现一个小小的、黄色的、闪烁的感叹号图标。
- 交互流: 这个图标,不会打断医生的输入流程。如果医生注意到了,他可以将鼠标悬浮在图标上,此时才会出现一个简洁的提示框:“请注意:该药物需根据患者肾功能(eGFR=45)调整剂量。建议剂量:XX [引用来源:药品说明书]”。如果医生认为这个提示有价值,他可以点击采纳;如果他认为自己的决策是对的,他可以完全忽略这个图标,继续他的工作。
- 设计哲学: 这种“在场”的、由用户主动触发(鼠标悬浮)的交互,将信息的呈现权,交还给了用户。AI从一个喋喋不休的“指导者”,变成了一个安静的、在需要时才开口的“助手”。它将一次“侵入式”的打断,转化为一次“嵌入式”的赋能,极大地降低了操作和认知的成本。
层面二:信息理解成本最小化 —— “说人话,给结论”
- 反面教材: 向医生呈现一个复杂的、原始的数据分析结果。比如,直接给出一张包含几十个节点的“知识图谱”,或者一个长长的概率分布列表。
- 正面设计: “结论先行,证据在后”的原则。
- 场景: AI对一份病理报告进行了解读。
- 设计: 界面上首先呈现的,应该是一句最核心的、最直接的结论,比如用加粗的绿色字体显示:“结论:未见癌细胞。”
- 交互流: 在这句核心结论的下方,才会用更小的字体,呈现支撑这个结论的关键证据摘要(“免疫组化:Ki-67<1%”)。并且,提供一个“查看完整报告和AI分析过程”的链接,供那些希望深入探究的医生点击。
- 设计哲学: 这种设计,深刻地理解了医生在真实工作中的信息获取模式。在80%的情况下,他们只需要一个快速、可靠的“结论”,来确认自己的判断。只有在20%的疑难或罕见情况下,他们才需要深入到细节中去。我们的设计,必须优先满足那80%的高频场景,将“探究细节”的选项,作为一种“可选项”而不是“必选项”,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信息理解的成本。
层面三:心智模型匹配成本最小化 —— “不要让我重新学习”
- 反面教材: 设计一套全新的、自创的交互逻辑和界面布局,要求医生去学习一套全新的操作习惯。
- 正面设计: 最大程度地“复用”和“嵌入”到医生已有的心智模型中。
- 场景: 我们要上线一个“AI辅助诊断”功能。
- 设计: 我们不应该在电子病历系统的主菜单里,增加一个一级菜单叫“AI智能中心”。这会创造一个新的“目的地”,增加学习成本。
- 更好的设计是: 在医生已经非常熟悉的、每天都要点击的“诊断管理”那个输入框旁边,增加一个小小的、类似“灯泡”的图标。当医生输入完初步诊断后,如果他想寻求AI的建议,他只需要点击这个他“本来就知道”的位置旁边的“灯泡”。AI的鉴别诊断列表,会以一个轻量级的、非模态的浮层,呈现在当前页面的上方。
- 设计哲学: 这种设计的本质,是对用户已有习惯的“尊重”。我们不是去创造一个新的流程,而是去“增强”一个已有的流程。我们将AI的能力,像一个“超能力按钮”一样,巧妙地“嫁接”到医生最熟悉、最高频的操作节点上。这使得AI的学习成本,被降低到了几乎为零。
第二部分:“嵌入式”集成的技术实现
要实现“无缝嵌入”的用户体验,光有设计哲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强大的技术集成能力作为支撑。
我们的产品,必须像一个“超级变色龙”一样,能够灵活地、深入地,与医院各种各样、新老不一的IT系统进行“联姻”。
集成策略一:前端组件化嵌入 (Frontend Component Embedding)
- 这是最理想、体验最好的集成方式。
- 做法: 我们不是提供一个完整的“系统”,而是提供一系列“即插即用”的AI功能组件(比如,一个“报告解读”组件,一个“语音录入”组件)。医院的信息科,或者公司的实施团队,可以将这些组件,像“乐高积木”一样,直接嵌入到他们现有EMR系统的界面代码中去。
- 优点: 能够实现最完美的“原生体验”。用户完全感觉不到这是一个“外挂”的系统。
- 挑战: 对医院现有系统的开放性和改造能力,要求较高。
集成策略二:智能侧边栏/浮动窗口 (Smart Sidebar / Floating Window)
- 这是一种兼容性更强、实施成本更低的折中方案。
- 做法: 我们的AI应用,以一个“侧边栏”或“可拖动的浮动球”形态,运行在操作系统的桌面上。这个应用,能够“感知”到用户当前正在操作的EMR窗口的内容。
- 例如: 当AI“看到”医生正在EMR中查看患者“李四”的页面时,这个侧边栏就会自动地、异步地,将“李四”的所有相关信息(如最新的AI摘要、风险预警等)都呈现出来。
- 优点:- 无需改造医院的老旧系统,部署非常轻量。
- 挑战: 体验上不如前端嵌入式完美,可能会有一定的“割裂感”。
集成策略三:基于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模拟”集成
- 这是在面对那些完全封闭、无法进行任何改造的“骨灰级”老旧系统时,不得已的“最后手段”。
- 做法: 我们用RPA技术,训练一个“软件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可以像一个真人一样,模拟鼠标的点击和键盘的输入,自动地从老旧系统中“抓取”数据,发送给后台的AI进行处理,然后再将结果,“模拟”输入回老旧系统的相应字段里。
- 优点: 能够“啃”下最硬的骨头,实现对“不可能”系统的集成。
- 挑战: 性能较差,稳定性依赖于界面布局,是一种脆弱的、临时的解决方案。
作为公司,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体现在我们必须同时掌握这三种集成技术,并能根据客户IT系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一个成本、效果、和体验最佳的“混合集成方案”。
结论:最好的技术,是感觉不到技术
今天我们探讨了AI解决方案的“前台”——用户体验的设计哲学。
我们得出了一个与直觉相反,但却至关重要的结论:一个好的医疗AI,其最终极的体验,是“无感”的。
我们为此,确立了“嵌入式”而非“侵入式”的核心设计原则,并将其分解为三个目标:最小化操作成本、最小化信息理解成本、和最小化心智模型匹配成本。
我们还探讨了实现这种“无缝集成”的三种技术武器:前端嵌入、智能侧边栏、和RPA。
希望各位能将今天课程的精髓,凝聚为一句简单,但却充满力量的设计箴言:永远,要让技术去适应人,而不是强迫人去适应技术。
在传统的IT时代,由于技术的局限,我们往往不得不让医生去学习和忍受那些反人类的系统。但在AI时代,我们拥有了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和情境感知能力,我们第一次,有机会去彻底扭转这个局面。
我们有机会,去创造一种全新的、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医疗信息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技术退居幕后,变得无形。而医生,则能将他们100%的认知资源,重新聚焦于他们唯一应该关心的事情——患者。
在下一讲,我们将探讨一个更具战略性的问题。我们将重新定义,在AI时代,一个解决方案提供商(比如卫宁)真正的、可持续的护城河,到底是什么?我们将论证,单纯的“数据壁垒”是脆弱的,而真正的护城河,是我们在今天所设计的、深度嵌入工作流而产生的“用户粘性”。
–EOF–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