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场景发掘方法论 —— 寻找“痛苦指数”与“支付意愿”的交汇点


引言:从组织诊断师生态架构师

在上一模块,我们为自己装备了一套强大的第一性原理认知框架。今天,我们将带着这套框架,正式进入第二模块——“场景为王

我们之前定义,我们要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诊断师,进入医院,不是去推销AI,而是去诊断痛苦。这个定位非常重要,但还不够完整。

因为一家医院,从来都不是一座孤岛。它是一个庞大的、相互关联的医疗健康价值网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它的上下游,连接着医保局、卫健委、药品器械商、商业保险公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成千上万的患者家庭。

很多在医院内部看起来无解的、痛苦指数极高的场景,其根源,恰恰在于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断裂。而LLM在规模化处理非结构化信息和生成标准化报告方面的超凡能力,使其成为了修复这些断裂点、重构节点间连接方式的理想工具。

因此,今天我们要对我们的角色,进行一次升维。我们不仅要做一个诊断组织内部病灶的诊断师,更要成为一个能够洞察生态系统连接障碍的生态架构师

我们的场景发掘方法论,也将从一个向内看的二维框架,升级为一个内外兼修的三维框架。我们将寻找的,不再仅仅是医院内部的痛点,而是那些内部痛苦与外部压力产生强烈共振系统级黄金战场。

第一部分:量化痛苦—— 引入外部价值网络维度

我们使用痛苦指数这个核心模型,并将它的评估范围,从医院的围墙之内,延伸到了更广阔的价值网络。

痛苦指数= [内部痛苦指数 (Frequency × Duration × Tedium/Risk)] × 网络价值乘数 (Network Value Multiplier)

内部痛苦指数衡量的是对医院内部员工(医生、护士等)造成的痛苦。现在,我们引入一个全新的、决定场景战略价值的维度:

网络价值乘数 (Network Value Multiplier):

这是一个从15分的定性打分。它衡量的是:解决这个内部痛苦,能在多大程度上,同时解决价值网络中其他外部节点的痛苦,或响应来自外部节点的强大压力?

  • 1分(纯内部价值): 解决了这个痛点,受益者几乎完全是医院内部的员工。比如,优化医院食堂的菜单推荐系统。
  • 3分(延伸价值): 解决了这个痛点,能显著改善与某个外部节点的协作效率。
    • 示例:双向转诊流程。 医院内部的医生,为撰写符合社区医院接收标准的、规范化的下转小结而痛苦不堪(内部痛苦)。如果我们用AI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能极大地方便下游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快速了解病情,提升整个医联体的运转效率(网络价值)。
  • 5分(系统级/战略级价值): 解决了这个痛点,不仅能改善协作,更能直接响应来自核心外部权力节点(如医保局、卫健委)的强大压力或核心KPI,甚至能重塑区域内的竞争格局。
    • 示例:DRG/DIP支付改革下的病案首页质控。 医院内部的编码员,为病案首页的准确性而痛苦(内部痛苦)。但这个痛苦的根源,是来自医保局这个外部节点的、事关医院生死的支付压力。我们用AI解决这个内部痛苦,其最终的价值,是帮助医院在与医保局的这场精算战争中获得生存优势(网络价值)。

通过引入网络价值乘数,我们的场景筛选雷达,立刻升级了。我们不再只盯着那些内部员工抱怨最多的场景,而是开始去寻找那些院长因为外部压力而最焦虑的场景。

一个内部痛苦指数很高(比如500),但网络价值乘数只有1分的场景,其战略总分是500
而另一个内部痛苦指数中等(比如200),但网络价值乘数高达5分的场景,其战略总分是1000

后者,才是我们应该优先攻击的、能够一石多鸟系统级黄金战场。在这些战场上,我们的解决方案,不仅仅是服务一家医院的效率工具,它有潜力成为连接区域医疗网络的价值路由器

第二部分:定位买家—— 谁是终极买单者

过去,我们只在医院内部寻找买家(科室主任、院长)。现在,我们要思考:这个项目的终极买单者关键影响者,是否可能在医院之外?

  • 医保局/卫健委: 他们虽然不直接支付我们的软件费用,但他们是规则的制定者。他们的KPI(如区域医保费用控制、分级诊疗实现率),是驱动医院院长(直接买家)付费的最强指挥棒。我们的解决方案,如果能被包装成一个帮助地方卫健委/医保局实现其核心管理目标的标杆案例,那么它在区域内推广的政治势能,将是无与伦比的。
  • 商业保险公司: 他们是医疗支付的另一个重要参与方。对于很多高端私立医院或医院的国际部,商保理赔的效率,直接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一个能够一键生成符合XX保险公司理赔要求的标准化病历摘要AI功能,其最终的受益者和潜在的联合付费方,可能就是这家商业保险公司。
  • 医联体/区域医疗集团的牵头方: 对于一个区域医疗集团的总院长来说,他最大的痛苦,是如何提升集团内各级医院之间的协作效率,实现资源的统一调配。一个能够打通集团内远程会诊、双向转诊流程的AI解决方案,其买单者,将是这个集团总部,其价值评估,也将基于整个网络的效率提升。

在发掘场景时,我们要学会向上追溯。当一个科室主任向你抱怨某个流程痛苦时,你要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个流程会这么规定?是医院的要求,还是医保局的要求?当一个院长为某个指标焦虑时,你要多问一句:这个指标,是您自己关注,还是卫健委今年要来评审的关键指标?

通过这种追溯,我们往往能找到那个驱动整个价值链条的、最根本的外部压力源。将我们的解决方案,与这个压力源进行绑定,是让项目获得最高战略优先级的终极秘诀。

第三部分:绘制地图—— 外部权力纳入考量

最后,我们的权力-利益地图,也需要扩展边界。过去,我们只分析医院内部的利益相关方。现在,我们必须将那些对项目有巨大影响力的外部权力角色,也纳入到我们的地图中来。

一个 权力-利益地图示例(针对“AI赋能的医联体分级诊疗项目):

  • 高权力 / 高利益者 (关键玩家):
    • (内部) 医联体牵头医院的院长(希望做出政绩)
    • (外部) 市卫健委主管分级诊疗的副主任(背负着硬性KPI
  • 高权力 / 低利益者 (观望者):
    • (内部) 牵头医院的信息科主任(担心系统集成风险)
    • (外部) 市医保局的相关处室(关心是否会引发费用异常)
  • 低权力 / 高利益者 (受益/受影响者):
    • (内部) 牵头医院的医务处、需要下转病人的临床医生
    • (外部) 医联体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家庭医生

通过绘制这张内外联动的权力地图,我们对项目的政治生态,就有了一个全景式的理解。我们知道,要让这个项目成功,我们不仅要搞定院长,我们还必须让卫健委的副主任看到,这个项目,是帮助他完成其个人KPI最佳路径。我们甚至可以建议院长,主动邀请这位副主任,来担任我们项目指导委员会的名誉顾问

这就将一个单纯的医院信息化项目,升维成了一个由医院、公司、政府主管单位三方共同参与的区域医疗改革示范工程。其战略格局和成功概率,都将不可同日而语。

结论:从单点优化网络赋能

我们通过引入价值网络的视角,将我们的场景发掘框架,从一个封闭的内部诊断,升级为了一个开放的生态洞察

我们学会了:

  1. 网络价值乘数,去识别那些能够一石多鸟系统级黄金战场。
  2. 向上追溯,去寻找驱动变革的终极买单者外部压力源
  3. 外部权力角色,纳入我们的权力地图,进行更宏大的政治格局分析。

掌握了这套方法论,我们所能发掘和构造的机会,其量级将完全不同。我们的思维,将从如何为一个医院客户,解决一个内部问题(单点优化),跃升到如何通过赋能一个核心节点(医院),来优化整个区域医疗网络的连接效率(网络赋能)。

这不仅会为我们带来商业价值和想象空间远超单个项目的系统级机会,更重要的是,它将深刻地重塑公司的战略定位。我们将不再仅仅被视为一个服务于单个医院的IT供应商,我们将开始被视为一个有能力、有视野,去参与并推动整个区域医疗健康生态体系变革的、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

这,才是我们作为认知向导,真正应该为公司、为我们的客户、也为整个行业,所创造的终极价值。


–EOF–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No comments: